水中硝酸盐氮(NO3-N)超标是威胁全球水环境安全的重要问题。作为含氮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,硝酸盐氮的积累不仅反映水体的历史污染,更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循环的深度干预。其超标来源可归纳为如下几类,常用的检测设备有水质硝酸盐氮分析仪。 一、化肥滥用与养殖污染的双重压力 农业是硝酸盐氮污染的最大贡献者。过量施用氮肥(如硝酸铵、尿素等)导致土壤中硝酸盐大量残留,通过雨水淋溶或灌溉水渗透进入地下水与河流。据研究,1公斤垃圾粪便堆肥在自然降解后可释放492毫克硝酸盐1,而过度施肥的农田排水硝酸盐浓度可达400毫克/升以上,远超饮用水标准(20毫克/升)。此外,集约化养殖场的粪便处理不规范,使得动物排泄物中的氮素通过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水体。研究显示,养殖塘面积占比与氨氮污染呈显着正相关,硝酸盐来源中粪肥占比高达30%。 二、污水排放与垃圾渗滤的隐蔽威胁 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是城市区域硝酸盐氮的重要来源。一升生活污水在降解过程中可生成110毫克硝酸盐,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或通过渗井进入地下水系统,导致硝酸盐累积。渭河流域关中段的研究表明,城市生活污水对下游地表水硝酸盐氮的贡献率超过40%。此外,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含有高浓度有机氮,在氧化条件下逐步转化为硝酸盐,进一步污染周边水体3。 三、含氮废弃物的排放 化工、燃料和食品加工业排放的含氮废水是工业污染的核心。例如,硝酸盐常用于肉类防腐,每千克加工食品中添加亚硝酸钠可达50毫克以上1,其生产废水中硝酸盐浓度极高。同时,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氮氧化物(NOx)经大气沉降进入水体,形成“湿沉降污染”。燃煤电厂、机动车尾气等排放的二氧化氮经雨水溶解后转化为硝酸盐,加剧水体富营养化。 此外,自然界的氮循环与人工处理工艺也可能成为污染源。在富营养化水体中,藻类死亡分解会释放硝酸盐;而污水处理厂的生物脱氮工艺若控制不当,硝化过程反而会导致硝态氮浓度升高。例如,反硝化环节碳源不足或溶解氧控制失效时,硝酸盐无法有效转化为氮气,最终随出水进入环境。
本文连接:http://www.cmiit.net/newss-3760.html
|